close

11154778_448689245287363_2959426016464282887_o  11089006_448689271954027_5605617225331601157_o  

430不打小孩日快要到了,家裡的孩子才一歲多一點,每天歪歪倒倒,一步一步邁向幼兒的領域,看在我這傻媽媽的眼裡真是可愛得不得了,忍不住會想:這麼可愛的小生物,怎麼有人捨得打罵呢?

但事情顯然不如我想得簡單……

公園裡,陽光從葉隙灑落,幾個孩子繞著遊樂設施跑來跑去,有笑聲,有鳥語,這光景讓人心裡暖呼呼的。學步兒熱愛觀察各種生物,歪頭跟狗兒打招呼、伸手指著麻雀驚叫連連、笑出酒窩的跟著每個大人小孩,氣氛溫馨到空氣裡彷彿都冒著夢幻的泡泡。

「不要摸!那是別人的!」一個厲聲打破了這些泡泡,快手啪啪地打在另一個孩子的屁股上,那孩子愣著,一會兒又歪歪倒倒的繼續走動,約是一歲半的年紀,還不太會走路,也幾乎還不會講話呢!

我看得有些心疼,便隨口跟那媽媽搭話,母親的焦慮透過語言與表情,一波波傳來:「他就是很愛拿別人的東西啊!」「他自己有,都不玩自己的!」我試著告訴她,這年紀的孩子還沒有物權的概念,這樣很正常。但她急忙回話「所以才要教啊!不打,他都不懂!」我一時語塞,不知如何繼續,孩子剛好也往不同的方向走開,話,就這麼中斷了。眼角餘光與關不起的耳朵仍不時聽見那焦躁的母親,啪的拍打她的孩子,或是一句句「不准碰!」「不可以爬(溜滑梯)!」「再不聽話我們就回家!」

禁不住讓人跟著焦慮了起來,想,那母親,擔心什麼呢?
是不是擔心孩子拿其他人的東西,會被排斥?還是擔心「細漢偷摘瓠、大漢偷牽牛」?還是不明白為何買給孩子的玩具不受青睞,孩子總是要玩別人的?擔心別人覺得自己沒教好孩子?......而被這急切打斷的孩子,理解到什麼呢?媽媽重視玩具重視規矩更甚於我嗎?

這樣的對話並非特例,任何人在任何日子,到住家附近的公園遊樂設施走一趟,鐵定可以收集一打以上的負面語言,聽來平常,但頻率高到令人生厭:不要跑!不要摸!不要撿!髒死了!小心!怎麼都沒在看!有次,我甚至聽到有個阿嬤又急又氣的對孩子說「跑來跑去像笨蛋一樣」。

我猜想那阿嬤跟不上好動孫子的活力,擔心他受傷擔心的急了,口不擇言。也因為這猜想,我不覺得這些動口或動手的大人是「比較狠心」的人,反而覺得他們有種莫名的焦慮與「不得已」,彷彿自己不這樣喊小孩、打小孩,就沒盡到照顧或教育的責任。

但也不是所有人都會這樣講話,所以打從在公園裡觀察到這些現象開始,我就一直在思考:講與不講這些話的人的差別,究竟是什麼?

想來想去,可能還是選擇的問題,選擇不同的看待角度,就發展出不同的對待模式和語言。

我不會因為孩子摸地上的樹葉泥土而抓住他的手用力拍掉,因為知道那是孩子認識世界的方法,而適合與不適合,需要花時間慢慢的講,一句句的的教。

我也不會因為孩子摸別人的玩具就緊張,還不會說話的孩子,很需要大人協助訴諸語言。我很樂意幫忙問「可以摸一下你的玩具嗎?」或幫忙解釋「這是別人的玩具,你想玩的話要借。」當然,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出借自己的玩具,人生哪裡會缺少挫折,而我們何其有幸能陪伴一個小孩好好的經歷他的挫敗。

我也鮮少說「小心!」「注意!」之類的,那話恐怕只是講來讓自己覺得「盡告知責任」。相對的,我會讓孩子盡可能在必要的協助範圍內。說必要,是觀察後發現,孩子會在需要時,轉頭伸手要我牽他,我要在他找得到的範圍內。學步兒當然會摔,樹根、高起又落下的水泥與泥土地,都是困難重重的阻礙,摔的痛了就大哭。但我猜想孩子需要的是抱起來惜惜,而不是指責他「怎麼這麼不小心」;前者,是照顧孩子,後者是撇清責任。

一直以來,我自認脾氣壞又牙尖嘴利,但這一年多之所以可以這樣耐著性子與孩子相處,也許,真的是我的選擇造就:因為選擇不打罵,選擇認識與觀察他,而不是考慮形塑或控制他,所以逼得自己必須更認真思考,然後恍然明白,很多焦慮緊張都只是因為「想要作一個完美媽媽」的妄念導致。

想通後就放下了,然後決定好好的陪孩子,全心全意的,陪他在綠蔭下,認識這個美好的世界。

 ----------

*這一篇是430邀稿刊在人本電子報的文章,其實還有後續(請看下一篇  續,公園記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t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